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势能。近年来,随州市积极响应二十大以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号召,推进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新融合,为厚植文化资源的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随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炎帝文化、曾随文化、詹王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特质文化在这里亘古绵延,让随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独具魅力。在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传承与旅游产业融合方面,随州当地进行了诸多尝试,但同时也面临着非遗传承人紧缺、特质文化影响力不足、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有鉴于此,带着“如何激活文化资源提高文旅的影响力”和“文旅资源如何促进乡村振兴”两个问题,英国威廉希尔体育赴“编钟古乐之乡,访文旅融合之新,启乡村振兴之路”社会实践团队于8月20至8月27日赴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团队重点关注青铜编钟、炎帝祭祀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洛阳镇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对当地特色村镇、乡村振兴工作点的实地走访,深入文旅融合第一线。
听编钟访炎帝,追溯特质文化发展史
队员亲身体验敲奏编钟
队员赏炎帝祭奠
编钟文化、炎帝文化是本次社会实践调研的重心。8月20日,团队开始前往随州博物馆和炎帝神农故里进行参观。在随州博物馆,团队成员亲身体验敲奏编钟,体验编钟双声部的独特魅力。随后,团队采访青铜编钟收藏者,他向团队成员介绍关于青铜编钟制作技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史,了解到曾侯乙编钟首次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饮,并且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工序复杂,包含制模、制范,结壳等数十道工序。最后,在采访结束之时,他提到大多数在随州出土并复制的青铜制品送往外地,导致随州本地所存的青铜制品数量逐渐减少,再加上小城镇存在宣传力度不足和资金短缺的问题,随州青铜编钟这一地方文化招牌面临艰难困境。在炎帝神农故里,团队成员首先参观炎帝神农广场、神农碑等人文景观感悟炎帝文化。其次,团队成员通过观看体验炎帝祭奠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地感受到炎帝神农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
队员采访收藏者
队员品读炎帝文化
调研旅游产业,探索乡村振兴发展之道
实践团队实地调研百美村庄项目
百美村庄乡村振兴示范点是推动洛阳镇九口堰村实现脱贫的重点项目。百美村庄内共有24间特色客房,在民宿周围还有1个树下咖啡厅、游泳池和接待中心。通过对百美村庄周围村民的实地走访,团队成员了解到百美村庄项目是一个集合了野有集、野有食、野有咖、草坪婚礼、树下泡池等多种乡村旅游新场景。近年来,随着百美村庄示范点的建立,九口堰村吸引大量民宿爱好者前来体验,既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又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及餐饮消费,村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团队成员针对百美村庄项目实地采访
寻红色研绿色,推进红绿融合奔共富之径
团队成员参观第五师革命基地
洛阳镇九口堰村不仅是新四军第五师的诞生地、鄂豫边区指挥机关所在地,而且富有适宜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经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九口堰村依托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这一红色旅游资源,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理念,以红色带动绿色发展,探索建立起猕猴桃种植基地,将生态采摘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在带动生态农业的同时,也为周边著名旅游景区千年银杏谷和百美村庄等旅游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助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来到九口堰村著名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通过与基地主人张先华的交谈,队员了解到种植基地是洛阳旅游线路的必经之路,人流量、车流量大并且紧邻新四军革命基地,凭借地理优势和政府扶持,猕猴桃产业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
团队成员调研猕猴桃种植基地
本次“三下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通过对青铜编钟、炎帝祭奠的参观和九口堰村文旅产业的实地调研,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在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同时,也需注重本土非遗的修复、保存和依托乡村文化遗迹和自然资源,配套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也在此次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够结合调研地的特殊情况与全国乡村的普遍状况,为乡村文化的弘扬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